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雍敏 邓卫哲永旺配资
每当夜幕降临,朱晓保都会给自己倒上一杯自酿的山兰酒,为家人清唱几句自创的黎歌《三月黎乡》。酒香与歌谣在此刻交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与乡村创业者的双重身份,正托起海南白沙南牙村这个黎族村落的振兴梦。
作为白沙黎族自治县山兰稻糯米酿酒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朱晓保,从小跟着祖母和母亲学习家族酿酒技艺。在他的心里,山兰酒不仅是黎家自饮的“土酒”,更应该成为能够走向市场的商品。
2013年,大学毕业不久的朱晓保敏锐嗅到商机。他带着笔记本走访全岛永旺配资,调研山兰酒的市场需求,当时海南少有品牌化运营的山兰酒企业,多为老百姓自己酿出来散卖的酒。当年,他试着量产后,在黎族“三月三”节庆当天就卖出了200斤山兰酒。3年后,朱晓保响应国家“双创”号召返乡创业,在邦溪镇南牙村创建白沙首个标准化山兰酒坊。红泥涂抹的酒窖中,400口陶缸静静沉睡,柴火蒸煮、无釉陶缸、地窖发酵一年的古法工艺在此传承延续。
创业之初的困境远超预期,2017年,因资金链几近断裂,朱晓保遭遇银行催债,连妻子都劝他放弃。深夜守窖时,他突发奇想:“何不用音乐为酒引流?”
他重组大学时期组建的“黎乡三月”乐队,将《黄昏乡恋》等原创黎歌搬上抖音,单曲播放量破百万。他以歌带酒,游客因歌声寻访酒坊,演出后台成了山兰酒展销区。
在政府支持下永旺配资,南牙村在酒坊前建起“黎乐部落”音乐广场,废弃校舍改造成“学而山房·邦溪水院”民宿。篝火晚会上,游客品酒听歌,村民即兴跳起竹竿舞,“黎歌+长桌宴”套餐成为爆款。
为了更好地将产品推向市场,朱晓保通过参加海南高素质农民培训,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运营经验。在导师指导下,他把山兰酒传统酿造技艺转化成了市场认可的企业生产标准。
从散装论斤卖到注册“黎家传奇”“黎兰记”双商标,从本地展销到走进北京国际旅博会,朱晓保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酒坊年销山兰酒2万斤、营收突破400万元的实在业绩。他还与白沙青松乡山兰稻种植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年采购稻谷金额超60万元,惠及百余家农户。曾经的“糊口粮”变身如今的“致富金谷”,种植山兰稻亩产值从800元跃至1400元。
从2020年起,朱晓保连续5年到海南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参加全省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学习电商运营与品牌管理。他带领村民开设抖音店铺,山兰酒线上复购率达40%,“直播酿酒过程”成为引流利器。
2024年8月,朱晓保联合哈雷机车协会打造白沙首届乡村音乐节,200多名骑手轰鸣驶入南牙村,黎族歌手与摇滚乐队同台飙歌,山兰酒文创摊位单日销售额破5万元。“我们要让机车引擎声唤醒沉睡的黎寨。”朱晓保计划将其发展为年度IP,同时布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路线”。他在酒坊开设黎歌传习所,教授青少年弹奏鼻箫、叮咚木琴;开发山兰酒DIY体验课;串联周边4000亩山兰稻田,推出“春种秋酿”农事体验游。
这位海南省“南海工匠”和“诚实守信模范”的双料得主,始终记得奶奶的嘱托:山兰酒里酿着黎家的根。从KTV调音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走出催债困境实现年销百万元,朱晓保用10年的时间印证一个道理:乡村振兴需要发酵缸里的耐心,更需要黎歌舞台上的创新永旺配资,用文化唤醒沉睡资源,让传统在市场中扎根。
旭胜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