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甘肃会宁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红军三大主力在此胜利会师,长征至此宣告结束。这是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伟大时刻。然而,就在万众欢腾的背后,红六军团的几位将领萧克、王震等人心中却依然萦绕着深深的不安。他们在汇报战果的同时,急切地向中央报告:红六军第52团在途中突然失去联系,至今杳无音讯。一个整团的战士不见踪迹,这一消息让中央高度警觉,立即下令全力寻找。但谁也未曾想到明道配资,这一找,竟是七十年。红52团如同蒸发在人间,音讯全无。直到2004年,贵州一座小山村里代代相传的特殊祭祀习俗,才逐渐揭开了那段掩埋在历史尘埃中的真相。
红六军的西征征途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大转移,踏上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其实在几个月前,党中央就已派出一支先遣部队探路,这便是由任弼时率领的红六军。红六军自湘赣根据地突围,踏上西征之路,沿途既要面对自然的艰险,又要承受敌军重兵围追堵截,前进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血与火的考验。
展开剩余81%1934年9月,红六军艰难抵达湘江一带,却遭遇敌军早已设下的重重埋伏。若继续西进,便是死路一条。任弼时、萧克、王震等人紧急商议,决定暂退广西。为了掩护大部队,红52团担起了阻击任务。当时,52团兵力不足千人,由团长田海清和红18师师长龙云率领。战士们浴血奋战,掩护部队顺利南撤,自己却陷入重围。虽顽强突围,但因军委对敌情误判,他们已渐渐落入更大的包围圈。
10月7日,红军先头部队进入贵州甘溪镇,因国民党反动派的造谣,当地百姓纷纷逃离。红军在镇内暂作休整,而不远处的52团也在山路边歇息。然而敌军已悄然占领高地,战斗骤然爆发。战况危急,萧克命令52团转为前卫,硬生生顶住敌军攻势,为主力赢得转移时间。田海清、龙云率领将士再次浴血奋战,虽完成掩护任务,但他们与红六军的联系彻底被切断。此后,52团毅然决定引敌西行,以自己为诱饵,将追兵从主力身边引开。正是这一抉择,成就了红六军的转危为安,也让52团走上了生死绝境。
困牛山的绝境悲歌明道配资
红52团一路奔袭至困牛山。此山三面环山,北面是万丈悬崖,下临黑滩河,形势险峻。进入山谷的部队,犹如困兽。果然,敌军很快尾随而至,将他们团团围困。此时,52团伤亡惨重,余部不足400人,且连日征战,早已疲惫不堪。龙云决定兵分两路:他带200余人沿险崖突围,田海清则率百余人坚守山顶阻击。
田海清与战士们凭着百余人,硬是抗住了敌军数倍兵力数小时。炮火如雨,他不幸中弹身亡,战士们悲愤之下拼死反击。敌军为打破僵局,竟残忍驱使当地百姓夹杂在队伍中逼近,红军不忍伤及无辜,投鼠忌器,处境雪上加霜。子弹打尽后,百余名战士被逼至悬崖绝境。面对敌人的逼降,他们选择了宁死不屈。连长一声怒吼:“宁死不当俘虏!”随即率先跃下深渊。战士们紧随其后,纷纷舍生跳崖。
这一幕震撼了被胁迫的百姓。他们第一次明白:这些年轻的“红军娃娃”,宁可牺牲生命,也绝不伤害群众。百姓们悄然收殓遗体,救助伤员,将这段血与火的记忆默默埋藏心底。
龙云率余部突围途中再度遭遇伏击,他中弹被俘。敌人欲诱降,他宁死不屈。1936年初,龙云在囚禁中积劳成疾,壮烈殉国。
七十年的沉埋与重现
此后,红52团的下落成了一个谜。萧克、王震等将领苦苦等待他们归队,却再也没有等来。整整七十年,历史仿佛将这一切尘封。
直至2001年,石阡县党史研究人员杨又铸偶然得知困牛山的线索。经过走访,他发现甘溪槽村每年重阳节都有特殊祭祀:村民自发祭奠的,竟是牺牲在此的红军烈士。老人们回忆起亲眼见到的一幕:那些十五六岁的红军娃娃,成批跳下悬崖,至死也未开枪射向百姓。话到此处,他们泪流满面。
2004年,这段悲壮往事终于被证实,甘溪槽村也因此更名为“困牛山村”。几年后,《困牛山壮举》一书出版,2008年,当地政府与红二方面军后代共建纪念碑,萧克将军亲自题写碑文。自此,烈士英魂终于在故土长眠,精神长存。
困牛山的故事,既是对红军铁血忠魂的礼赞,更是对后人最深沉的提醒: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需倍加珍惜。
发布于:天津市旭胜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